古玩城联盟,古玩城网

大汶口文化鹿角勾型器或为采集工具

更新时间:2020-04-11 08:28点击:

图1 M121出土鹿角勾型器

  鹿角勾型器又称鹿角靴形器,是一种由鹿角制成的呈靴形或曲尺形的器具。 

  这种造型独特的骨制品尺寸较小,一般长在4—15厘米,宽在1.5—3厘米之间,极少长于15厘米,采用鹿角切割磨制而成,极少为骨质或陶制。分为柄部和勾部,柄部末端往往有段或刻有凹槽及穿孔,勾部磨制锋利。 

  鹿角勾型器最早见诸于报告是在1965年第1期《考古》的《河南唐河茅草寺新石器时代遗址》。 

  该报告称,在遗址下层发现了一件呈直角形、磨制光滑的骨角器,其年代相当于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期。 

  之后在江淮地区、环太湖流域、海岱地区及中原地区均有考古发现。

图2 M288出土鹿角勾型器

红山文化玉勾形器

  从出土遗址的密集程度及出土数量看,流行区域在淮河中游和环太湖地区,仅蚌埠双墩遗址就出土173件之多。 

  从延续时间上来看,多见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中,距今约7300—6000年,其中时代最早的当属双墩遗址所出土的勾型器,距今约7300—7100年,最晚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及良渚文化中期仍有发现,距今约5000—4600年,如胶县三里河遗址、栖霞古镇都遗址、海盐龙潭港遗址等。 

  山东地区出土鹿角勾型器的遗址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是滕州北辛遗址 ,其次为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胶县三里河遗址 和栖霞古镇都遗址。 

  这三处遗址出土勾型器的年代、数量、出土地点及形制都有不同。北辛遗址出土勾型器共计5件,距今约7000—6000年。栖霞古镇都遗址出土1件,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40多件,距今约5000—4600年。 

  滕州北辛遗址出土的5件同样形制的骨制品均发现于灰坑中,原报告称为勾型器,柄端呈乳头形,柄的长度明显较大,勾部较小,柄勾转角处呈弧形。 

  栖霞古镇都在遗址地层中发现一件残骨器,利用动物肢骨剖制而成,呈曲尺形,刃部磨制锋利,一端刻有一沟槽,槽内钻有一孔,原报告称可能为绑缚使用的器具。 

  胶县三里河遗址位于胶莱平原,于1974年和1975年经过两次发掘,从报告中得知在20座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中发现21对鹿角勾型器,并且大多成对出土。仅M249出土1件,M248出土3件,M2110出土4件。并且这20座墓葬,仅有1座墓主为女性,1座不明外,其他墓主皆为男性。其出土鹿角勾型器呈曲尺形,柄部有穿孔,刃部呈鸭嘴形。有的有使用痕迹,少数使用后呈光滑的浅褐色。 

  鹿角勾型器有的柄部有穿孔,有的无穿孔,无穿孔的柄部往往有段。柄勾的长度也不相同,分为柄部长于勾部、柄勾相近、勾部长于柄部三种形式。潍坊市博物馆藏有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鹿角勾型器共计21件,分别为10座不同墓出土,均柄部有穿孔,根据穿孔两侧有无凹槽可以分为两式。Ⅰ式穿孔两侧有凹槽,Ⅱ式穿孔两侧无凹槽(图1、图2)。 

  关于鹿角勾型器的用途,学术界目前有几种观点。一是采集工具 ,认为柄部的段及穿孔凹槽都是为了方便绑缚于棍棒上进行采集;二是制陶工具,从同出陶器口沿及勾型器柄勾弧度等方面研究,认为可能是打磨陶器口沿的工具;三是绷线的纺织工具;四是刮削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分型讨论,认为柄部有段无穿孔的可能只是勾取果实的采集工具,而柄部有穿孔的大多出于墓葬中,并且多成对出土,认为可能是背靠背绑缚在一起缠绕丝线的纺织工具 。 

  本文对胶县三里河出土鹿角勾型器的功用不做过多讨论,笔者更倾向于是一种采集工具。 

  无论是柄部有段还是穿孔凹槽都是为了增强绑缚使用的牢固度。从原报告中可以看出,随葬鹿角勾型器的唯一一座女性墓葬中也出土石锛、石钺、骨镞等,并且墓中有板灰痕迹,说明这一女性可能在族群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男性墓主人年龄跨越青年、中年及老年,并伴随出土石锛、石凿、石钺及骨锥、骨匕、骨刮器等很多工具。而同一时期其他墓葬,尤其女性墓葬中基本不见石锛、石凿等工具,个别零星出土有骨针、纺轮。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男性在整个社会生产劳动中占有了主体地位,应是大汶口文化晚期由母系氏族向父系宗族转变的表征。

 

官方微信